原标题:重新梳理湾区文脉 唤起共同文化记忆
中山纪念堂已经成为广州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 新尧网讯:湾区追梦 广东行动 ——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深调研 仲夏的黄昏,暑气消散,广州珠江北岸沿江西路边,长堤石凳上坐着吹风纳凉的市民。他们的身后,就是孙逸仙纪念医院,即南华医学堂的旧址——一个曾多次出现在马向明规划图纸上的地方。 曾多次担纲重大城市空间规划设计项目的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这次接到了一个跨时空的规划任务: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进行空间规划设计,“这是重新梳理三地文脉的一次新尝试。” 2019年5月,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明确提出“2019年年底前建成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在内的4条游径,三年内共建9条游径,由此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体系。” 构建游径体系的第一步,就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形成共识,携手合作——跨区域合作,是谋篇布局关键的第一步。 南方日报记者 周人果 借鉴欧美经验 以游径串联历史记忆 纵使是旅游淡季,香港孙中山史迹径依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香港留学的英国人马克最近就沿着约10公里的路径,从般咸道的香港大学,徒步至德己街的和记栈旧址,追寻孙中山的足迹。于马克而言,孙中山曾经下榻的建筑虽已荡然无存,但他仍可以透过指示牌上的文字和图片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马克所不知道的,是广东的孙中山史迹也将串珠成链。广州沿江西路3.8公里的一段,将有望成为孙中山滨江史迹游径,沿途经过11个孙中山史迹点、4片公园绿地、4个地铁站及14个相关资源点。结合珠江两岸城市景观,孙中山“读书—行医—革命—实业救国”的历史片段将在这段游径中“活起来”。 去年10月在澳门举办的世界旅游经济论坛上,广东首次提出倡议:“以历史为纽带,将粤港澳三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串联沟通,构建成一个极富特色和历史底蕴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共同展示三地的包容性和岭南文化特质。” 根据《方案》,今年底前,建成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和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2021年底前,建成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近代西学东渐文化遗产游径、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径(美食、民俗)、历史文化街区游径等重点线路。 目标已定,如何起手?负责游径空间规划设计的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了向国外借鉴的思路。比如,串联孙中山先生出生、求学、行医和参与革命活动的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可以借鉴欧洲莫扎特文化线路:这条线路追随莫扎特的曾经脚步,将欧洲最重要的音乐、艺术和建筑场所的文化遗产串珠成线,覆盖10个国家和200多个地点,如莫扎特和他的父亲曾居住过的Dogana Nuova酒店,他曾经演出过的纳扎里剧院等。除此之外,奥地利东部城市艾森施塔特设计的“海顿之旅”游径也有参考价值:游径串联了奥地利著名音乐家海顿艾森施塔特生活的十余处重要地点。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林肯之地,同样将林肯生平生活过的地方串联起来…… 在马向明看来,这种由独立的文化元素或者是相互分离的遗产构成,因同一个主题而连接的散点型线路,同样适用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规划设计。 贴合当下需求 打破物理空间阻隔 马向明接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空间规划设计任务时,坦言难度不小,“这种跨时空的规划是以前比较少见的。”马向明表示,在设计游径之前,需要重新梳理久远的历史,理清故事线、时间线,前期不仅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还需要考虑跨区域合作的问题。 早在今年年初,省考古研究所便开始启动游径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截至目前,省考古研究所已经搜索出与大湾区9条主题游径相关点1079个。根据省考古研究所提供的有关史迹点,马向明带领的团队再根据不同阶段的故事线,规划出不同的线路。 粤港澳三地统一主题的文化遗迹散落在各处,如何打破物理空间阻隔?马向明表示,如果以统一主题进行串联,三地互立信息柱,通过解说、标识,将三地的故事线有效关联起来,则能够打破物理空间的阻隔,让受众更有画面感,对历史的感知更完整更透彻。 “推动实现三地互立信息柱,分期分批在适当地点和重要节点竖立信息柱。”《方案》如此明确。对于游径而言,信息柱和标识不仅提供定位和解说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科普性。曾经专程前往美国调研游径标识系统的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邱衍庆撰文道,美国历史游径标识值得借鉴,其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包含有环境保护、自然和地理知识等多种内容,结合现场实景,打造出一处处科普课堂,为便于儿童理解,部分标识的演示图片以卡通画呈现,增强了标识的科学性和可读性。 打破物理空间阻隔还有另一种方法,即充分运用互联网科技的力量。高德地图方面表示,高德地图能够对游径地点做精准标注,并提供游径更为丰富的信息,形成智慧旅游路线,游客可以直观获得游玩路线信息。腾讯地图文旅行业负责人夏洲也表示,腾讯地图可以通过智慧导览小程序的模式,语音详细介绍每条游径,让游客“走到哪,听到哪”,帮助游客了解游径背景故事,全面展示背后的人文价值。 重系文化根脉 增强文化认同感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要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中山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等等,皆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精神财富。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贸易、科学技术和人文交流,体现了粤港澳人民的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积淀了粤港澳三地人民开拓、包容和开放交流的文化基因。特定时期华人华侨实业救国建设家园的历史,更是粤港澳三地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 旅游是推动和促进民心相通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马克对孙中山的历史感兴趣,缘于电影《辛亥革命》,他在香港走读过孙中山史迹径后,也希望有机会去孙中山出生的地方看看。广州和澳门都有十三行史迹,但又各有差异,若能将两地十三行博物馆联动起来,建立一种文化共生,在共生的基础上形成差异化,游客在看完一处之后,还想要再看看另一处。 重系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认同感,要从青少年抓起。将粤港澳文化遗产游径与青少年研学旅游结合起来,以青少年喜爱的方式,让他们在游径营造的历史时空里,交往交流、交心交融。此外,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同根同脉的粤港澳,如何以文化遗产游径为桥梁,以美食等文化因子为引导物,让三地市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了解共同的历史,应当是未来三地文化遗产游径合作的重要课题。 马向明设计图纸上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需要经过多方论证后才能变成现实。游径从规划到落地的过程,是粤港澳三地历史梳理和文化交流的过程。文化遗产游径的建设要在反复交流、沟通和比对验证的过程中,不断还原历史原貌,不断加深对历史的认知,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历史内涵,才能真正增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山水相连、同宗同源、文化相通的价值认同感,才能真正引起三地文化的交融与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