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国内

旗下栏目: 广东 国内 国际 时局 理论

新余学院: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高校同频共振育人格局建设

来源:新尧网 作者:新尧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2-12-26

  新余学院: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高校同频共振育人格局建设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课题“基于科技典籍传承的新时代高校同频共振育人格局建设研究与实践(JXJG-22-6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实现入芝兰之室而自芳的效果。“大思政”课堂和文化育人理念为我们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构建新时代高校同频共振育人格局提供了启示。当前我国高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大脑的过程中,存在方式方法落后、内容供给不足等问题。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发挥其育人价值,形成共生合力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科学成就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成就的瑰宝,在促进文明互鉴、引导人们科学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与高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目标有许多契合点,因此,把中华优秀科技典籍融入高校人文素养、思想政治和专业教育体系,既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又具有紧迫性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新余学院认真贯彻学习关于文化育人和大思政课堂建设的重要论述,把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典籍文化和勤廉文化融入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构建人文素养教育、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同频共振育人格局,从五个层面同步推进,全面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品格。

  “同频共振”、“育人格局”内涵解读

  “同频共振”本身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同样频率的东西会产生共振,比喻同样性质的东西会因互相吸引而走到一起。共振会产生同质性,同质性会产生吸引力,吸引力会把这两个共振体牵扯到一起。吸引定律的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样颜色的鸟会飞到一起。运用到教育领域是指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集聚到一起,会形成合力效应,产生聚变和高能效应。

  在汉语词典中,格局是对事物的认知范围。格局一词首先是文化的产物,来源于棋盘,目的用于博弈,单个格子是矩形,显性的,可以是规矩,法律条文,定理,标准,等等,多个格子为框架,可以是体系,领域,行业生态,圈子等,通过时间,空间,角度...等不同的思维框架,认知领域作为格子去做局或者布局。用于教育领域指教育的模式或者体系。在西方的人才培养中出现了框架、模式等,如美国外语能力5C框架,欧洲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育人模式等。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建设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仅仅理解为开设一门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课。办好思政教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筹划,要融入青少年终身学习、全方位受教的过程中来对待。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应该构建大思政课堂教育格局。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新时代同频共振育人格局

  在深刻领会关于文化育人和大思政育人体系思想的基础上,新余学院结合地方优秀文化,构建人文素养教育、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位一体”同频共振育人格局,集聚各方优势,释放多种效能,优化育人效益。

  首先,新余学院充分发挥我国古代书院文化的育人价值,构建现代书院制教育模式,学校以校地合作、产教融合为宗旨,联合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中小学,创建了应星、京东、抱石三大书院,对接我校各专业,集聚各方优势,形成书院集成制育人模式,发挥古代书院教育中的勤廉精神、学术精神、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构建校地联合育人共同体,把人文素养教育、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凝聚在书院育人体系中,搭建三位一体同频共振育人格局,实现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专业核心技能和人文素养素养的同步提高,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同频共振育人体系中。

  其次,新余学院充分挖掘《天工开物》中的八种人文精神,即人定胜天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图名利的奉献精神、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志存高远的奋斗精神、造福人类的服务精神、走出书斋的实践精神,对接思政课程的八大目标中的识大局、用担当、守法纪、修美德、塑三观、求认同、树自信、健人格目标,和专业素养中的科学素养、职业素养、人格素养、认同素养、创新素养、意志品格素养、服务素养、实践素养,形成三位一体同频共振育人格局,构建大思政格局,实现了思政、专业、人文教育的合力,为落实四新建设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最后,把勤廉文化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勤廉美德。“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要注重以德领才、以德蕴才、以德润才。自古以来,勤廉人士就是大学生羡慕的偶像,学习的榜样,如孙叔敖、海瑞、西门豹、包青天、狄仁杰、林则徐等。因此,把勤廉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化是最好的育人资源。大学生是知识积累和心灵塑造的关键期,高校教师应该把勤廉文化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勤廉美德。从光盘行动,到班级财务管理,从劳动教育,到思想品格塑造,从文学作品中的勤廉人物形象塑造,到寝室、公寓、教室的勤廉管理,都可以结合勤廉文化。课堂之余,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访老红军、老英雄,聆听他们的勤廉故事,也可以走访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感悟勤廉文化,用英语讲好江西勤廉文化故事,培养他们的勤廉美德,把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落实到课程思政教育中,推动勤廉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活化传承。

  四、“五维”推进同频共振育人格局建设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维度的融入与传承

  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中,设计人文素养教育模块,开设《天工开物》典籍赏析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天工开物》的基本内容,了解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求名利的实干精神,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科技典籍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把书院文化、廉文化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实现人文素养教育、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效应。

  针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融入方法,让书院文化、科技典籍文化、勤廉文化入脑入心。如英语、文学、新闻传媒、艺术等专业,把《天工开物》中的工艺制作描写融入到翻译、语法、西方文明史、中国文化概论、大学英语等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生语言学习中的本土化素材,培养学生的文明互鉴与中国文化自信。

  在理工科、医学等专业中,把《天工开物》中精彩的绘图、详细的工艺、美术,融入到工科学生的实验课程、实训课程教学理念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科研素养;

  在全校范围类建设《中国古代书院文化》、《中国古典科技典籍英译与传播》、《勤廉文化》网络公开课程,培养全校大学生的汉英翻译能力、翻译鉴赏能力、科研素养、学术素养和中国科技文化对外传播能力;

  以“天工”金牌教师为冠名,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培养师生的教育情怀、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科研维度的融入与传承

  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科研团队,带领全校学生参与中国古典科技典籍的研究与对外传播,引导学生讲好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勤廉故事能力,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话语权,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科技垄断与话语霸权,培养学生的科研自立自强精神。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申报《天工开物》研究及翻译校级科研平台,由外国语学院相关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天工开物》研究与传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开展科技典籍翻译教学沙龙,吸引全校师生参与科技典籍《天工开物》的翻译、研究和传播,营造学术氛围,培养科研素养,弘扬中国古代科技典籍,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和科技自立自强精神,鼓励广大学生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用科学能力打破西方的科技垄断和科技话语霸权;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中国话语权。

  开展天工学术论坛,以《天工开物》为平台和契机,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校园,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座,培养全校师生的科研素养、学术精神和人文素养,实现科研与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同频共振。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服务维度的融入与传承

  编写《天工开物》趣味插图翻译手册,编写英文版的中国书院文化故事,中国勤廉人物故事,在新余市中小学中推广运用,宣传中国古典科技典籍、书院文化、勤廉文化,开展科普教育和文化素养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科研精神、勤廉精神;

  组织师生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承担地方政府、企业的对外口笔译服务,助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社会服务意识,促进专业教育对接地方经济发展意识,培养学生利用科研能力助力社会经济发展意识,把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创新层面的融入与传承

  成立应星、京东、抱石书院,学习天工和抱石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经济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进行的直播带货公益助农活动,英语专业的网络直播公益课程,艺术学院的在线直播作品展示等,应星书院实践创新活动发扬了《天工开物》的工匠精神、人文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高校连接社会大课堂的纽带,有利于政校企协合作育人;

  指导学生围绕地方特色,挖掘《天工开物》中的科学元素设计创新创业项目,把《天工开物》研究作为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选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应星书院、京东书院和抱石书院为平台,构建政产学研“六位一体”同频共振育人模式。发挥地方政府、企业、行业、产业、社区、产业园区和高新开发区等社会大讲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的力量,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中国力量的自信。

  以天工之声栏目为契机,传承学习天工精神,助力红色旅游,红色文化教育,宣讲特色农业产业,非遗产品,助力乡村振兴,培养大学生科技强国、科教兴国精神,发扬天工精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维度的融入与传承

  围绕《天工开物》中的天工精神,书院文化中的实践精神和服务精神,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如“学外国语,存中国心”系列文化品牌,包括习语金句翻译,典籍英译诵读,英语话科技,走进中国科技典籍等文化节目;其次,举办天工科技文化节,丰富校园生活,营造科研氛围,培养科研精神等。

  学习《天工开物》和书院文化中的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走访农村、社区,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提供有效服务,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实践精神。鼓励师生利用周末时间,积极准备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综上所述,新余学院认真贯彻执行关于文化育人和大思政育人格局思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八种人文精神,精准对接思政课程教育目标和专业核心素养目标,构建三位一体、五层推进同频共振育人格局,实现了立德树人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协同,为新时代高校同频共振育人建设提供了典范。(作者:贺一舟,新余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新尧网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