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国内

旗下栏目: 广东 国内 国际 时局 理论

王东常:我对齐白石老人人生的初步研究

来源:新尧网 作者:新尧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3-26

       齐白石是举世公认的中国画一代宗师,他的绘画成就不仅对中国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波及到世界画坛。

  多年来,我们对这位画坛巨匠视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对於齐白石的一生,尤其是对他从艺经历和非凡的成就,还有待进一步认真研究和探讨。而业界对他的介绍却有各自不同的见地和理解,而有的往往过於简单化,浅白表面化。

  大凡讲到齐白石,多数的描述为:只读半年书,放牛,砍柴,木匠出身,没文化。后因遇到胡沁园,黎松庵,王闿运,成为了一位有才艺的民间艺人。因避土匪到北京,得陈师曾的重视和建议,徐悲鸿的推崇,再经十年变法终成大师。也有一些人把齐白石纯说成天才。

  我心中的齐白石,既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中国人。齐白石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是一条崎岖不平的特殊道路。

  我读小学时就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人民勤劳勇敢智慧,而齐白石就是杰出的一员,他把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发挥到极至,才成为一位伟大的画家。

  关於木匠出身

  不错,齐白石做过木匠,不能说就是木匠出身。做木匠并非他之所愿,更非他的理想追求。那个年代农村很苦,孩子不能读书走仕途或从事有文化的工作,就要有一个谋生的技艺。可能是木匠,可能是铁匠,泥匠,石匠,实在没有条件的就只能种地,帮地主打工或其他。

  齐白石当木匠只能说明他出身苦,很小就要学习一门生存的技能。当木匠只是齐白石生活的一段短暂的经历而已,并不是因为他当了木匠才成为国画大师。有才艺的乡下木匠成千上万,遍及全国,试问又有那一位成了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師?

  齐白石自幼聪明好学,刻苦努力。8岁入外祖父蒙舘读书,开始读《三字经》、《四言杂字》、《增广贤文》、《千字诗》、《论语》等。一有空就画画,背诵唐诗。齐白石虽未正式上过学,但读的书并不少,可以说国学功底深厚。

  在他20岁做木工时,一次在雇主家看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便借回家中。晚上收工后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勾影。每晚如此,足足画了半年,终于把一套《芥子园画谱》勾影完,并订成了I6本。从此,他白天干活,晚上对着本子临摹,还不时留意观察所画之物。不光画像,还画山水、花鸟、人物。后来请他作画的人多起来了,收入日增。此时动了丢下木匠营生,改为专职绘画的念头。27岁正式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画作诗,从此弃木工转靠作画为生。他曾受益多师,除学每位师傅画艺外,一直坚持临摹《芥子园画谱》,学画、作画、学文、写诗、刻印,持之以恒,从未间断。他后来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绝非仅是靠做过木匠那么简单。因为他无论是当木匠,还是做别的什么,他那种为人谦虚,刻苦钻研,执着进取的精神 ,都会让他成为国画大师齐白石。

  把齐白石说成是木匠是农民或民间画师,这样就过于表面化了。齐白石八岁入学,半年后辍学,14岁学木匠,其间不到6年时间,在家放牛砍柴,这是农村孩子很普通的现象,是天真无邪的童年。况且,他还是边放牛边看书,有不懂的地方,趁放牛之便去请教外祖父,怎么就是农民了呢?14岁到20岁专门从事木工,从事木工之初还是个童工。从大料木匠,小料木匠到雕花木匠,按乡下的习惯,每样手艺都要3年才能出师,按常规来说,这6年都是学徒工。只是由于齐白石聪明好学,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在行内颇有名气,怎能把这6年时间就定为木匠出身呢?从20岁到27岁,他受《芥子园画谱》的影响,除画肖像外,开始绘画、学诗、写字。《芥子园画谱》是文人画的集成,何故又将民间画师的帽子往齐白石头上戴呢?齐白石自20岁到94岁,一直在文人画中探索,变化,升华。我们现在都是20多岁才大学毕业,把各种学位弄齐也快30岁了,有的还不一定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苏老泉27岁之前还在游山玩水,而齐白石20岁就开始临《芥子园画谱》,进入文人画的学习阶段。他的童年生活和短暂的木工经历,都有益于他的艺术生涯,他不同于泛称的木匠和民间艺人。这段经历,在过去甚至于现在被一些狂士拿来做贬低齐白石的说词。远的不说,早几年美术界还有个别狂士在公开的场合下说,齐白石是木匠出身,也就是画那么几个虾。那与1919年齐白石到北京之初,受到某些所谓正统文人画家的嘲讽,不是如出一辙吗?

  1894年,当地一些文人组织“龙山诗社”和“罗山诗社”,推举齐白石当社长,经常雅聚,齐白石的诗让人刮目相看。当时有些人诗书底子比他深厚,能引经据典,讲究平仄,圆转得体。但齐白石认为,这类诗拘泥呆板,没有生气,只是应试诗而已。齐白石的诗有生气有性灵,流传至今,起到陶冶性情,歌咏自然的作用。 齐白石曾在致黎松庵的信中,描述他们雅聚时:“座必为十日饮,或造花笺,或摹金石,兴之所至则作画数十幅。日将夕,与二三子游于彬溪之上,仰观罗山苍翠、幽鸟归巢,俯瞰溪水澄清,见蟛蜞横行自若。少焉,月出于竹屿之外,归诵芬楼促坐清谈。璜不工于诗,颇能道诗中三昧。有时公弄笛,璜亦妄和之,月已西斜,尚不欲眠。当时人窃笑其狂怪,璜不以为意焉。”这不由得使我想到“竹林七贤”和“兰亭序”名士雅集之景,不得不想起唐伯虎、李白、杜甫当年风流倜傥的名士风度,如此情怀、心性、飘逸,这岂是一个农民木匠或民间艺人所为呢!

  1947年,胡适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说齐白石的文章用的字,造的句,是旧式文人不敢也不能为的,并亲自为他做年谱。凭胡适当年的身份和地位,他会为一个民间艺人做年谱吗?今天齐白石成为了绘画史上的一代宗师,进入了北京世纪坛,与李白,杜甫并列。 如果说齐白石的成功是从民间艺人变成文人画家,那是不严谨的,他的成就远不是一般的文人画家可以达到的。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他所受到的追捧也并非文人画家所能企及。

  齐白石到北京是年近花甲,按现在规定即将退休。从小读书,学诗,画画,从20岁到57岁,一直在文人画中摸爬滚打,已经超出了文人画家的水平,只是没有进京。难道不在北京从艺就是没有水平?难道在外地绘画是错误?因这两个原因就要被排挤到文人画家之外?

  关于避匪之说

  讲到齐白石57岁去北京,原因是为躲避家乡的匪患,并言及此话是齐白石自己所语。对於这种说法本人并不认同。

  我认为北上避匪,只是齐白石当年对外界的一种托辞,而不是他的真实想法。历史上很多有大志向的人,在事业未成功之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给事业带来不利,往往会找一些托词,这是很正常的。作为聪明睿智的齐白石又怎会公开宣示,说去北京是为施展才能、弘扬艺术,为中国画走出传统开创新路呢!如果那样便有违他一贯谦和的处事作风。

  当年湖南家乡是有匪患,这里的土匪一般只抢钱不害人命,抢劫目标往往是当地最有钱的富豪大户。齐家那时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人口多底子薄,仅略有盈余,也曾被土匪光顾过,但不是主要目标。他北上时并没有变卖田产,也没带走家眷,他是只身一人离开寄萍堂的。寄萍堂离我家很近,处在南北交通线上,沿途有很多驿站,白石铺就是其中之一。这条驿道在二十年代末改成了公路。因此,我们家乡的土匪,没有湖南湘西的那么猖獗。有的是白天在家装好人,晚上出来抢东西。他们对当地的情况了如指掌,谁家人口多,势力大,或是有影响的人物,就有所顾忌。因此,齐白石离开后的头两年,还经常往返於家乡与北京,其间他本人和家庭也未受到土匪的威胁。解放前我们家乡都有零星土匪出现,而齐白石在北京定居后,家庭逐渐富裕起来了,一直到解放,他家再没有遭遇过土匪抢劫及家人被伤害。 1919年,南北战争基本平息,家乡土匪有所收敛,要道上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齐白石通过自己努力,买了房,置了田,给父母妻儿提供了生活保障,万事具备,年近花甲的齐白石义无反顾,决心定居京华。为实现他的梦想,开启艺术道路的新航程,这是他北上的真实目的,与避匪无关。

  他初到北京是1917年,一踏上北京刚住进郭葆生家,就碰上张勋复辟,匆忙与郭避难于天津,待闹剧平息后才回到北京。那个年头中国是軍阀混战,城头常换大王旗,政局十分不稳。齐白石要在北京安身真是‘长安居大不易’。在日据时期齐白石曾遭到日本人、汉奸的威胁恐吓。有一次日本控制的北平伪机关派人将白石老人接去,迫他宣导什么“中日共荣”,被他坚拒,因而被关押了三天。(白石老人三女齐良怜“海外萍踪忆父亲”)那些汉奸、特务、军痞上门敲诈勒索是常事,他还曾经得罪过警察署长,真是危机四伏,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除此之外,还要应对那些所谓的正统画家科班人士之流的排挤打压,承受‘旁门左道’、‘不登大雅之堂’、‘野狐参禅’等诽谤。

  家乡的土匪要钱,而日本人是要命。这么危险的北京都未能让他离去,这充分表明齐白石到北京不是来躲土匪的。要知道齐白石心里是怎么想的,不只是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白石老人常说,有些事应该留给后人去深思!

  白石老人1902至1909年期间,曾有五出五归之游历。他遍游西安、北京、桂林、广州、钦州、上海等地,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更坚定了他选择留在北京的决心,更认定北京才是他生存发展的宝地。虽北京‘居大不易’,他前后6次搬家,还曾借居祠堂寺庙尼姑庵等地。经軍阀混战之乱,受日伪之恫吓,还曾遭八次亲人离世(四次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他都未曾想过要离开北京。

  如果说他到北京真的是为躲避家乡匪患,那到湘潭县城,长沙省府岂不更加方便?他37岁时就结识了湖南省长兼督军谭延闿,谭三次回长沙任职,谭氏三兄弟在长沙根基很深,崇拜齐白石的艺术造诣。齐白石成了谭家的坐上宾,省城的达官贵人,书画名家们纷纷慕名前来,求齐白石刻印画画。其时,他还结交了杨度的弟弟杨钧等同仁。齐白石去北京前,谭延闿还在长沙任职,要是避匪于长沙,衣食住行无问题,更无人敢欺负,还可刻印卖画赚钱,与家人团聚方便。如果是为了避土匪,绝对首选湘潭县城和省府长沙,而不会去北京自讨苦吃。凭齐白石的聪明才智,既能应对北京错综复杂的局势,如果不离开家乡,还怕对付不了几个土匪崽子? 1926年买下跨车胡同15号宅院,1936年安排生圹之事。齐白石经常思念故乡,但为了艺术,终老于北京,不曾有过落叶归根之念。这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更加证实了避匪乃随意之托词。

  齐白石小时家境贫寒,但志存高远。赴京之前他就有过做官和进宫当宫廷画师的机会,但都不为所动 ,一一拒之。今日白石之成就,恰恰就是当年齐白石定居北京的真实理想和目标。

  关于十年变法

  齐白石老人艺术上的突破和绘画风格的形成,画界有十年变法之说。

  关于十年变法之说,我不敢苟同。对于齐白石老人来说,求变是一辈子的事,一辈子都在推陈出新。由工笔到写意,由冷逸风格到红花墨叶大写意,他是胸中有丘壑,腕底有鬼神。能成为大师的人,可能没有专门的老师,但都能自觉地创作出适应时代和社会的优秀作品。

  他1917年到京,得到陈师曾的赏识。1922年陈师曾带齐白石作品到日本东京展览,作品被藏家高价抢购一空,引起画界轰动,影响远达欧洲。期间只有四年的时间,何来变法之十年?

  1919年收藏家胡南湖在清秘阁看到齐白石的画,极为欣赏,一次竟买走整堂6幅条屏,又邀请他去南湖庄园作画,并将胡宝珠介绍给他。激赏之情一览无余,也足以说明齐白石的画格很高,颇受行家垂青。在文人汇聚的京城,他开始挂出八大风格的画,也算投石问路吧。没有超常功力和技法,没有长期的艺术积累,说变就变,谈何容易?别说十年,再长时间也不行。环顾画坛多少名家,终身追求变法,可是,一个世纪又有几许人变法成功了?

  日本东京画展的成功,使秉性追求变法的齐白石更加坚定大变的信心。齐白石有驾轻就熟的表现技法,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晚年的高峰都是平常的积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所以他一变就成功。他读了八十多年书,画了八十多年画,刻了六十多年印,他一天不画画,就心慌,三天不刻印就手痒,睡在床上还要作诗。他刻印,刻了磨,磨了刻,满屋泥灰。他画虾,把活虾养起来,画昆虫,把虫子抓 到瓶子里观察,画和平鸽,连尾羽几根都要数清楚。他要画之物,必须是亲眼见到过的,反复观察,细致入微。他对万物观察能力非常惊人,观察到细枝末节。他将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绘画事业。常年画画从没有给自己放过假,他没有别的娱乐方式,昼夜构思诗书画印,观察万物生长,反复推敲仔细打磨,孜孜以求艺术的真谛。他没有一日闲过,刻了多少印,画了多少画,自己恐怕都讲不清楚。这样的勤奋画家,中外还能有几人?

  齐白石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他学习绘画,书法,刻印都是从古代、现代高手中吸取营养,同时又大胆创新。翻过一座高山,爬上另一座高山,经过一变、再变、三变的演进,以隶入篆,以篆入印,以金石之笔入画,从而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对艺术的追求,齐白石有诗云:“山外楼台云外峰,匠家千古此雷同。卅年删尽雷同法,赢得同侪骂此翁。”他将锄头、箢箕、柴筢、算盘等单独入画,经过他的妙手丹青,都会使人浮想联翩。这些题材前人没画过,恐怕来者也不敢画,他追求的是不断地创新和变法。其诗云:“曾经阳羡好山无,恋倒峰斜势欲扶。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工夫。 ”1903年,齐白石第一次到北京,见到徐渭、八大、金农等名家画册,大开眼界。1906年在郭葆生府上,目睹了徐渭、八大、金农等名家作品真迹,齐白石一一将其临摹。此时,真正接触到了中国艺术史上,大写意花鸟画最高境界的代表,萌发了改变画风的念头。

  我们再回顾一下,1996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齐白石全集”第一卷138页芙蓉花,167页荷花,第一幅画于1916年,第二幅画于1910年至1917年之间,这两幅是典型的红花墨叶写意画,并不冷逸,乃雅俗共赏之佳品。此时,白石老人还没去北京定居,也未与陈师曾相遇,这说明白石老人已具备了变法的能力,并已体现在作品中。陈师曾在南纸店见到齐白石的印作,不胜钦佩,寻访法源寺,晤谈之下,意气相投,委婉提出改变画风,此举正合齐白石的真实想法。真是英雄所见略同,都有相见恨晚之感。这个课题对齐白石来说,拿起笔就能付诸实施,要是放在别人面前,那就是另一番景象。此后在北京,白石老人留下来那么多传世佳品,都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白石老人在晚年绘画时,所谓红花墨叶,实际上该用墨时用墨,该用花青时用花青,有时还用其他颜色代替。由于多年的应用和钻研,他已将水墨用得淋漓尽致,随心所欲。红花墨叶是他的独创,也是他的专利,是他绘画最佳表现手法之一,而不是他变法的全部。此方法别人也曾依样画葫芦,结果成了东施效颦。

  齐白石有诗云:“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老把精神苦抛却,功夫深浅心自明。”“十载”这并不是说十年,而是时间很长的意思,正如过去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变法还是衰年变法,都是齐白石自勉托词。想摆脱文人画的陈腔滥调,岂非一朝一夕之功夫。画界多少名家朝思暮想在变,结果是黄鼠狼变猫两不是,观众茫然。还有专家说齐白石一辈子画画,就是为了卖钱,养家糊口。可不知道齐白石一辈子画画都是在摸索、求变,闯出一条新路。倘若是为了养家糊口,他怎么不去做官或当宫廷画家呢?他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尊重人家的劳动成果,也希望别人尊重他的劳动成果。他画画卖钱是他自食其力,心安理得,也理所当然。齐白石的绘画、文章及诗词,不同于中国的士大夫及少部分留洋人士,既无陈腐气又不生搬硬套,一直以自然清新,生动质朴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清代,胡沁园、王闿运、樊樊山、夏午诒、郭葆生、黎松庵等都看重他,在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总统徐世昌、曹锟、蒋介石、李宗仁都很敬重他。文艺界的鲁迅、胡适、蔡元培、梅兰芳、徐悲鸿、林风眠、张道藩也都佩服他。解放后,毛主席、周总理对他更是十分器重。以上这些人物有领袖、有总理、有总统、有学者、有艺术家,在文化艺术方面都非等闲之辈,其中不乏鉴赏家和收藏家,都有极高的鉴赏水平,有的本身就是书画名家。他们在各个时期对齐白石的重视,恰好说明了齐白石是一位超越时空的艺术家。在每个时期都有他的独创成果,这就体现了齐白石一辈子都是创新和变法的,并且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所以,我认为十年变法或衰年变法说得过于轻松了。

  有一颗感恩的心

  齐白石的成功,除自身刻苦努力,聪明才智外,常怀感恩之心。谁对他有恩,心里装着谁,情中在乎谁。他对待朋友,没有海誓山盟,核心就是一个真字。他的老师、恩人、朋友,个个不平凡,个个有故事,交上一两个都是人生之幸。如胡沁园、陈少蕃、王闿运、黎松庵、樊樊山、郭葆生、夏午怡、陈师曾、徐悲鸿,他们在齐白石的艺术生涯中,是伯乐、是导师、是恩人。他们都有知遇之恩,在关键时刻,起到了相当作用,特别是胡沁园、陈师曾、徐悲鸿更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齐白石永远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胡沁园逝世 ,将恩师生前赏识之旧稿,作画20余幅,亲手精裱,焚烧于灵前祭拜。在陈师曾的追悼会上,撰联哀挽,后又作诗一首痛悼师友:“哭君归去太匆忙,朋友寥寥心益伤。安得故人今日在,尊前拔剑杀齐璜。”1953年,徐悲鸿因病突然离世,夫人廖静文怕白石老人受打击,佯称悲鸿出国。一年后,白石老人怀着疑惑之心,来到徐悲鸿家,才知阴阳两隔。90高龄的老人,声泪俱下,在比自己小30岁的知己遗像前,行了三个90度的鞠躬礼,其时痛苦状无法言喻。 此时已是功成名就,德高望重,年逾90的老人,此举令世人感动。齐白石的朋友有党政要人,社会贤达,人数多,情感深,陪伴着齐白石走在一条坎坷崎岖的艺术道路上,一步一步把齐白石推向艺术高峰。齐白石具备的情怀,一个农民、木匠、民间艺人,乃至传统的文人,自古至今无法寻觅,也无法达到。

  齐良迟先生是我的老师。老师和白石老人生活了36年,良迟先生之子齐展仪和白石老人生活了19年。我是1982年与良迟老师相识,相交21年,和展仪兄相交至今已有37年,我和白石老人同一故里,而我追求齐派绘画艺术已近40年。有关齐白石 的书我读了不少,有关齐白石的事迹我也做了一些调查,以上是我对齐白石老人人生初步研究的观点。

  齐白石为了追求艺术,年近花甲北漂进京,不为时间所困扰,按自己的节奏生活。一直在走自己的路,越走越从容。选择健康生活,他不抽烟不喝酒,清淡饮食。到了晚年,双目有神,从容刚健,他的自信、天真从未褪去,不需任何做作,却极具大家风范。他是我们书画界永远崇拜的一代宗师。虽然已离世多年,但他的艺术和传奇人生,是我们现在和将来永远研究的课题。

  作者王东常,1945年出生于湖南湘潭齐白石故里,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自幼崇拜齐白石老人,喜欢绘画,系齐白石老人四子著名画家齐良迟先生的入室弟子、白石艺术嫡传人。现为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齐白石纪念馆终身名誉副馆长、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特聘陶瓷艺术大师。

责任编辑:新尧网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