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国内

旗下栏目: 广东 国内 国际 时局 理论

泰山歌者尹学曾

来源:新尧网 作者:新尧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6-06

  

  尹学曾简介

  尹学曾,字君之,号白丁,又号止无居士,籍贯山东禹城。结业于山东美协第一届工笔画研修班,2012年结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德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画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作品入编多部画集(刊)。个人传略多次被新华社,山东卫视,齐鲁电视台,济南电视台以及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工人日报等十数家媒体专题报道。其代表作《泰山揽胜图》在国内享有盛誉,深受专家的肯定和收藏家的青睐。

  画家尹学曾是一位卓有追求的艺术家,数十年来凭借对艺术之追求,遍历名山大川,临习古今名作,不断在中国画这片博大精深的土壤里汲取“精神”,广泛涉猎,厚积薄发,笔墨日趋自由,逐渐形成了自己苍茫浑厚,意境深邃,古今相融,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近年主攻中国山水画,尤其注重探究山水画之精神本源,“师古人”“崇造化”,善于在自然中发现艺术本真,在创作理念上也以“精神”为视觉感受的本源,强调山水之意境,不断地用创新的意识去解构传统,又以新的视角去重建传统,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风格。

  以自然为师,不断追求尽善尽美的“意”境,铸就了画家的艺术灵魂,也是画家自己酣游墨海四十余载且笔耕不辍的精神源泉。艺无止境,正如画家的路,非是扬名于世,而是作一个踏寻艺术道路的苦侣,踏雪留痕,别无它图!

  (文/北湖)世间喜舞文弄墨者众,如我辈之流,世间喜华彩泼墨者亦众,如冠名“大家”之众书画大师,但如画家尹学曾者寡。

  尹学曾何人?泰山一脚夫,田间一歌者而已,四十年如一日躬耕于砚池一耳顺翁,其四十年游走华夏名山大川,三十年以泰山为主题绘画,并欲穷尽一生讴颂泰山,精神气度何其壮哉!

  我见过诸多书画大家,其中冠以“某某王”“某某圣”的不在少数,但观其作,少见精神,少见沉淀,虚有其名;见学曾先生大作方陡然生敬,后结为忘年至交也为后话,了解了他从艺之经历,方明白初见其作为何陡升敬意,四十年磨一剑,剑莫不无锋而寒。

  学曾先生山东人,山东人的豪气自然少不了,为人洒脱不羁,但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行当”却始终抱有虔诚敬意,“行当”此词来自于他,也足见先生游刃有余的为人处世态度,敬而不板,而这种性格也造就了他乐观的从艺生涯。大凡成大器者,必从苦难中来,学曾先生亦不例外,十年的浩劫本属能上大学深造的他也只能淹没于浩劫的浓烟,本能从军继续自己画画梦想的希望也因所谓的“家庭成分”问题成为泡影,时代的脚步从未停息,他的脚步亦然,既然走不了捷径,也要用脚板量出一条路,既然选择了从艺,那就没有了放弃的理由,于是田间地头,人工挖大河的工地现场都成了学曾先生青年时代的学习和创作现场,以苦为乐,锲而不舍,不停的挥舞着画笔,深夜看书画画成了他的“正业”而点灯熬油,老父亲为这事多次说他不务正业,家人的不理解没有成为他“放下”的阻碍,反倒让他更加“倒行逆施”。那个年代的前辈画家们多自己拜师,而他也是隔三差五就跑到文化馆去请教当时的画家宋兆钦老师,而他的执着也欣然让宋兆钦老师乐得收徒,使他得到难能可贵的指点,后来见到学曾先生书架上那几十本年轻时的速写,和近万张农村写生场景才深知十年板凳虽冷,但他积累下的却是沉甸甸的艺术素材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先生一步步的努力也使得自己创作和学习空间越来越大,被推荐进入文化部门工作后,专职的创作空间带来了他创作的第一春天,随着各大国展和省展的作品展出,他慢慢成为一名大家熟知的画家了。但他不满足这些,多年对传统绘画的研习和积累对作品有不断的有了自己的见解,同时定位山水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虽然走遍三山五岳,但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所以泰山就自然成了他踏遍三山五岳后的创作灵感之源,也成为了毕生为之呕心沥血的创作之本,而一年多次的泰山写生也让泰山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小树都熟悉了他的身影,他应该是一个“泰山歌者”,他的一生应该是为讴颂泰山而来,正如梁文博老师送他的一幅字“寄情山林”,看来他的确是要做一个泰山苦侣了。

  尹学曾先生的画传统继承很好,笔墨间足见传统功力之深,但传统之外的东西,则是这四十年来作为一个苦侣潜修而来的禅悟之道了,他画山水总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他善于整合更善于打破,他的画面有一种别人“见不得”的气质,一种强大的表现力,我感觉是画面背后的东西带出来的独到气质,从构图到笔墨的独特经营方式让人感受的了高手对弈般的快感,那种欲破但尚未能破的好奇,给人太多的参悟空间,从不直白但直白却在你的眼前。先生常说“以书入画”,他的作品就带有强烈的写的感觉,难怪他数十年如一日寅时即起,悬腕练习书法至辰时,功夫在画外焉。

  学古但不泥古是学曾先生的信条,不断摸索和感悟,在笔墨间游走和取舍也是其作品让人感受不一样的地方,一直以来,拜访名师良友学习切磋画艺一直是他的习惯,融合、打破、重建一直是他不断前进的方法,以致简至极简,以一化万,石涛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又言“盖自太朴一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而万物著矣。”一画作为“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即是万物生成的根本。老子云:“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老子所说的“一”,与石涛的“一画”亦可等同视之。学曾先生亦对“一画之法”颇有感悟,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这个“一画之法” 之所以被他推崇,是因为绘画跟“心”的密切关系,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人通过心感受自然万物,心发出情与思,通过笔墨传达于画中,以表现自然,这就出现了人(心)—天地(宇宙万物)—绘画(笔墨氤氲)的三维关系,而连接这三者关系的,非“一画”莫属。由此想来,学曾先生以泰山为主题展开一生的探究和描绘意义也很明了了,同时他对泰山的热爱,对山水的情感也只能用手下纸笔来纵情抒发了。

 

  绘画,是从内心流露的艺术表现。山川千奇百秀,人物错综复杂。鸟虫动物与花草树木都有性情,池榭楼台都有严谨的规矩尺度。对以上这些自然人生现象,不能深入了解其本质道理,曲折地辩明社会百态,终究未得到一画所要求达到的洪大规模与范围。行程再远,攀登再高,全部起始于方寸之心。用此心量,能收尽洪蒙之外,即挥写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这颗心而终止于这颗心。只听任我们自己掌握取舍罢了。学曾先生能对一画具体把握而理解精微,意图明确,笔墨醒透。见其《泰山朝晖图》运笔洒脱,回旋自如,滋润处见宛转,住笔处旷达妥贴,出笔果断如斩钉截铁。入笔处肯定而明确,至于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水向深处流动,朝晖向上涌动一样运笔自然生动而无丝毫强行造作,神妙自如而笔法连贯,写情状物无不尽意。在驾驭笔墨得心应手的状态下,信手一挥,所描绘的山川或取其形象用其态势,或写其生动揣其意蕴,运我情愫描摹其影物,或显露或隐含,人不见画成之奥妙,画不违背作者的用心。真心为本源,一画而立。所以我说:学曾先生之作泰山,真一画泰山,先生其人,泰山歌者也。

 

  我终生从事绘画,有时亦作半篇读画心得,算半个艺人吧,识字无多,读书太少。与尹学曾认识不久但即为忘年之交,其作观之感触至深,随笔录下。

  作者:著名艺术评论家、画家 北湖

  

责任编辑:新尧网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