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国内

旗下栏目: 广东 国内 国际 时局 理论

文昭林藏教科书两万册 现历代教育演变脉络

来源:新尧网 作者:新尧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1-25

  最大心愿是出版成书传承优秀文化

  30多年,藏书2万多册教科书,涵盖了古代、民国时期、解放初期等各个时期,包括最早的识字教材《急就篇》、清康熙五十五年版《康熙字典》、清道光年文光堂藏版《诗韵集成》。

  如此庞大的藏书,常人看来,已极为不易,更何况是收藏门类中并不多见的教科书。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一位退休教师,30多年,一本一本积攒起来的。更让人敬佩的是,她在70多岁时,还在为自己所收藏的历代教科书整理成册、出版成书而努力,以期当今的教育可以从中有所借鉴。

  她,就是74岁的退休教师文昭林。


文昭林老人

  30多年收藏2万多册古今教科书

  衡阳,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巍巍南岳衡山的仙气熏陶出了像王船山这样闻名世界的文化名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先人留给了这座城市许多文化遗产。在这座散发着古老文化书香味的城市里,也给收藏古旧书籍者提供不少“地利”。

  文昭林老人便是来自湖南衡阳,退休前是中学老师的她,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开始收藏教科书。“每天上班都要经过一个旧书市场,我偶尔逛逛买上几本。有一次,发现书商有一些老课本,也许是职业习惯,我马上对这些教科书产生兴趣,便当即买走。”久而久之,“淘老课本”便成了一种兴趣而一发不可收拾,一收藏就是三十多年。提及收藏教科书的初衷,老人说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一种兴趣,当时没有想那么多。

  文昭林老人告诉记者,开始收藏书籍时,她便遇到了收藏的好时机。“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许多人家拆旧房盖新房,很多古旧书籍被当废物收购;还有城市里不少企业图书馆关闭后,不少书籍散落市场。”为了收藏到“心头好”,文昭林当初几乎每周六日一早就到当地的书市(地摊集市)里“寻宝”。为此,她没少受到同行的“嘲笑”:别人收藏是字画、古籍善本,而她收藏则是教科书。

  “正是在这种天时地利下,在课本不被藏书人看好的情况下,我先入为主,发现并利用了这份契机。从而在被藏书人遗忘的角落里找到了我的至爱。”经过三十多年的收藏,目前文昭林老人的藏书涉及古代、近代等时期的2万多册古今教科书。其中不少是比较珍贵的文献资料,对研究各个时期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保存及研究价值。

  为此,文昭林老人更是先后荣获衡阳首届十大藏书家,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出的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文昭林整理成册的笔记

  整理成册呈现历代教育演变脉络

  多年来,收藏是文昭林老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爱好,而收藏课本也成为她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古籍旧本日益升值的当下,老人却从未卖过一本书,最多是偶尔与书友交流,互换藏品。“这些藏书是我几十年的心血,如果纯粹为了钱,当初我也不会做这件事。”

  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倡导国学。老人觉得自己收藏的教科书应该有更大的用处,这促使了她萌发归类出书的想法。前些年,她应邀参加衡阳电视台主办的国学讲座,主讲《蒙经新读》,受到市民的喜爱,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如今国家提倡国学,国学里的‘仁、义、礼、智、信’在我们古代的课本就处处体现出来。”

  实际上,差不多在九年前,文老师就开始逐步实现她的想法:将几十年收藏的教科书分门别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整理成册,从中探寻各时代教育的情况,把握各个时期教育发展的演变脉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向记者展示了一本厚厚的笔记,里面全是她对各个时期的课本梳理和分析心得。

  “在这本笔记里,我把收藏到的课本分门别类,并从中选出一部分以图录的形式配合文字,将其分成六个部分向国人展示我国课本文化之博大精深。”据悉,包括了古代部分的蒙学教育读本,民国时期、解放初期等的教科书,部分老书院、老学堂和学校自编自印的教科书,与教科书有关的课外读物及教育文档等。记者了解到,由于不断修改和考证,类似这种厚厚的笔记本,文昭林已经写了不下十本。


康熙字典


林菴杂字

  现代教育可借鉴学习

  “我曾经读过一本《百年课本图说》,书里详细介绍了清末到改革开放后的各类课本。”文昭林老人希望能把手上已经归类的古代部分的蒙学教育读本部分先行出版成书,让大家了解古人是如何教育儿童的。

  记者看到,从最古老的识字教材《急就篇》到多个版本的《千字文》,从各种改编本《三字经》到《绘图蒙学百家姓》(民国版的《百家姓》);从韵语读物《弟子职》到《龙文鞭影》、《幼学琼林》;从散文故事《二十四孝图说》(清刊本)到诗歌《千家诗》;从“属对”《声律启蒙》(清咸丰年三馀堂梓)到不同版本的《四书》《五经》;还有不少工具书和知识书,包括《诗韵集成》清道光年文光堂藏版、《诗韵萃珍》清同治八年宝华楼梓行版、《说文解字》清光绪本……文昭林的藏书几乎囊括了古代蒙学教育的不同阶段。

  在对这些古代教科书整理的基础上,文昭林将古代蒙学教育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启蒙训练(识字教育)阶段,二是进一步的识字教育(读写训练)阶段,三是进一步的阅读和作文训练阶段。

  文昭林说,古人教育儿童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课本不是用大道理说教,而是一幅图、几句话或者一个典故高度概括使其既接受了教育,又得到了道德熏陶,这些都是值得现代蒙学教育借鉴和学习的。

  最大的心愿:出版成书 永久传承

  鲁迅先生曾说过: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这段话深深感染了文昭林老人。她多次向记者表示:如果我们能了解古代、近代、现代的所有课本,就能把握各个时期教育发展的演变脉络,那么必定对我们的教育有所帮助。

  为此,文昭林老人最大的心愿是:将自己的藏书内容整理成册,尽快出版成书;希望藏书不要一直在家里“沉睡”下去,要让更多的国人能读到她的藏书,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我们作为子女的都为妈妈做的事情而骄傲,她是在做一件造福人民的事。”文昭林的女儿说,儿女们都很支持妈妈,但碍于财力和技术,能做的事情有限。她希望妈妈的藏书能得到社会的重视,把书籍保护起来,有专门的地方可以保存展览,让藏书可以永久的传承下去,更好的发挥书本的价值。


绘图蒙学百家姓


三字经

  精品

  最古老:《急就篇》

  文昭林说,先秦两汉时期古人就很重视对少年儿童进行识字教育和句读训练了。但从周秦到汉,保存完整的识字教材仅两种:一是管子的《弟子职》,二是史游的《急就篇》。一次偶然的机会,文昭林收藏到了《急就篇》,在介绍自己的藏品时,她专门提及该书,用“非常珍贵”来形容这本书。

  《急就篇》为西汉时期史游编撰,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四十年,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识字教材。

  全书取首句“急就”二字作为篇名,“急就”即速成之意,说明这是一本速成的识字教材,全书收字2016个,大致把当时常用的单字编集起来,使之成为三言、四言、七言的谚语以便记诵。

  收集到《急就篇》后,文昭林对其进行了一番研究。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她认为,《急就篇》实用性强,容纳的知识面广,作识字课本兼常识课本,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虽然唐代以后,《急就篇》被新起的识字课本所代替,但这本书还是保存并流传下来,并且对后世蒙学的编法有很大影响,书中很多字词一直沿用至今。

  最难忘:古籍善本《岣嵝鉴撮》

  古籍善本《岣嵝鉴撮》是文昭林寻觅最久的一本书。该书是清代岳麓书院山长旷敏本所著,一共四册。民国时期,衡阳有个大户人家藏有该书,解放前这家人迁往香港,将所藏之书用一个大铁箱装起来,埋于地下。几十年之后铁箱被人发现,箱中的《岣嵝鉴撮》几经辗转,到了书市里专收旧书的小廖手中,但是只有三、四两册。小廖并不知道价值,于是将这两册以3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藏家。后来,他找到了一、二册,才知是名书。

  文昭林有一位藏书家朋友,人称“老前辈”,他告诉文昭林,小廖那里有《岣嵝鉴撮》的前两册,于是文昭林就买了回来。之后的几年,文昭林一直在寻找《岣嵝鉴撮》的三、四册,无果。到了前年,“老前辈”打听到了书的下落,当年中秋节,文昭林就将另外两册《岣嵝鉴撮》“接”回了家,那天她非常高兴,用“人团圆,物也团圆”来描述自己的心情。

  最珍爱:清康熙五十五年版《康熙字典》

  康熙五十五年所出的第一版《康熙字典》是文昭林极为珍爱的一套书,一套有36本。在得到这本书之前,她已经收藏了各种版本,但第一版一直未找到。

  过去读古文,《康熙字典》是缺少不了的工具书。如今,新版的《康熙字典》在大型新华书店的工具专柜还可见到,但清版线装本的《康熙字典》早已不见踪影。文昭林所收的这套字典初版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了,此字典收字达47035字,是上自秦汉、下迄清代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最有趣:《男儿经》

  文昭林收藏的韵语读物非常丰富,她根据内容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训诫类韵语,也就是用韵语向儿童讲洒扫应退、修身力学、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规矩。此类韵语读物中,包括管子的《弟子职》,李毓秀的《弟子规》,清人罗泽南的《小学韵语》《女儿经》。“有趣的是我还收到了一册《男儿经》,书友们都说,这册书在书市从未见到过,也算是与我有缘分了”,文昭林笑说。

  和《女儿经》一样,《男儿经》就是指导男士立身做人的一部教材,它体现了封建伦理纲常对男士的要求。

责任编辑:新尧网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