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民生

旗下栏目: 财经要闻 股票 理财 民生 银行

2015年中资出海扫货 TMT能源房地产炙手可热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07

         国企和非国企表现各不相同。在晨哨网数据中,若按照交易宗数比较,非国企2015年共有367宗,占年度总交易宗数的76.78%;若按照披露金额大小比较,国企则以总计约1325.30亿美元,占据年度总披露金额的58.41%。

  2015年,是中企“大航海”的一年。过去中资企业以“中国制造”姿态在全球崭露头角,如今他们以资本出海并购,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根据商务部数据统计,2015年境内投资者对6532家境外企业进行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1180.2亿美元,再次刷出新纪录,同比增长14.7%,增速与2014年接近。

  “跨境并购”则是这轮资本出海的“重头戏”。在对外投资中,股权和债务工具投资1012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占比达85.8%。

  除了撼动全球经济局势,中资海外并购亦在影响国内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晨哨网联合创始人罗小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并购市场是一场供给侧改革,通过购买海外优质产能、技术等战略性资源,利于产业升级、改善供给。“譬如武跃峰资本收购美国芯成半导体,填补大陆在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上的空白;中国化工集团430亿美元现金收购先正达,一跃成为全球农化巨头,并能把全球领先的农化产品和基因产品引入中国。”

  资本过剩寻找投资出路

  无论是从数据还是业内人士直观感受来看,2015年是中资跨境并购规模最大的一年。

  根据晨哨研究部监测,2015年中国投资者海外并购确定的交易宗数为227宗,较2014年同比增长12.94%,其中172宗交易披露了交易金额,涉及资金约727.99亿美元,较2014年同比增长28.37%。

  仅在“潜在交易”方面,就有251宗,较2014年同比增长93.08%,其中158宗交易披露了交易金额,涉及资金约1540.85亿美元,较2014年同比增长343.49%。

  在多名业内人士看来,引发这轮中资“海淘”行为的原因是综合的,其中国内经济变化、资本过剩、估值差、人民币贬值是的主因。

  罗小军从国内经济分析称,国民经济持续多年的高增长不仅为投资提供了动力,还提供了弹药。“资本主要体现在‘直接购买产能’——并购海外相对优质产能、分享中国市场红利,比如农业食品、医疗健康、奢侈品并购,具体案例有复星集团在海外并购时注重快乐健康时尚行业;华人文化产业基金的文化娱乐体育并购;万达海外进军体育和影视;阿里海外进军影视等等。”

  “中国经济增长进入L型筑底阶段,并购的活跃与这一趋势负相关。原因来自国内实业回报率走低,企业进行周期错配,采取海外投资和并购方式。2001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国内并购和海外并购都呈现正相关,2007年特别是2010年后中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而并购日益活跃,2015年无论是对外直接投资还是海外并购都创造了历史新高,并有望在2016年继续刷新历史纪录。”罗小军表示。

  同时,国内在2015年出现的“资本荒”让饥渴的资本寻找投资去处。

  罗小军表示,从货币层面来看,目前一年期储蓄利率近乎为零乃至负利率,加速了储蓄搬家,到处寻找投资标的,出现投资饥渴。2015年上半年股市的繁荣是一个表现,海外投资也成为一个出口。而随后的股市去杠杆和股市断崖式下跌与高频振荡加剧了市场风险,从而加剧了资产荒,不少资金纷纷出海寻找出路,全球配置资产降低风险,促进了海外投资并购。

  这也构成了主要的并购模式。海外并购专家张伟华,曾被legal 500评为亚太最佳公司律师之一,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过多,带动了私募基金的蓬勃发展;而私募基金在这轮并购热潮中扮演很重要的作用,不少公司带着私募基金一起出海并购。”

  汇率与估值成为催化剂

  当资本放眼望去,海外资产估值低、人民币贬值加快,资本对跨境并购更为心动。

  从事私募融资和并购咨询的资本市场专业人士袁铭良表示,国内经济目前并不乐观,国内被收购企业估值较高,相较之下,中企更愿意出海买“便宜货”。

  张伟华表示,“尽管有些中企买的海外资产未必好,从披露的公告甚至发现公司对当地规则也没有搞得太清楚。譬如收购海外油气资产的中企对当地油气法律并不是特别熟悉,但仍然去收购,他们对资产本身价值关注度没那么高,但因为境内与境外证券市场的估值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愿意去交易。”

  在汇率方面,袁铭良认为,汇率风险是此次跨境并购潮的重要推力。“很多中企到海外并购是出于资产配置的考虑,不少险企提前配置海外资产,把债务放到国内。”

  罗小军表示,中国持续多年的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提升了中资企业的购买力有利于海外投资,而2015年8月后人民币开始对美元贬值,短期加速对全球安全资产的需求,即持有美元资产,进行货币错配。

  此外,政策因素同样不可小觑。

  罗小军分析称,自贸区改革和对外开放加速,从政策端助力了中资跨境并购的发展,2014年在企业对外投资行政流程和外汇管制、融资便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成为2015年海外并购快速发展形成一波浪潮的另一个推手。

  张伟华亦指出,这次并购潮与中国政府支持企业走出去是有较大的相关性。“但我个人并不建议强调政府在中企海外并购背后的助力,这对于企业海外并购的审批不会有太好的帮助,尤其对于国企,审核会变得更加敏感。实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政府直接拥有的企业或者政府在背后支持的交易,在审查上更加严格和小心谨慎,尤其在战略性资产、基础设施、能源、航空等行业上。”

  据悉,2月17日,商务部就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先正达一事评价,称“商务部支持中国化工按照国际通行商业原则开展这项收购,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希望有关国家客观、理性看待这项收购。”

  在张伟华看来,商务部一方面表示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也专门强调了交易的商业属性;同时暗示涉及的西方政府不要将政治因素和考量加入到交易审批中去。

  TMT交易居多,并购方式多元

  在罗小军看来,与往年相比,2015年跨境并购有多个亮点。“(过去)当前交易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体,股权投资基金迅速崛起;标的以TMT为首,2014年房地产居于其次,2015年则农业食品居其次,能矿再居其次;交易类型上股权并购占据主导地位;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化,内保外贷、并购贷款、海外发债等。”

  根据晨哨网的统计,中资海外并购标的主要为TMT行业,共有91例交易,占比19.04%,排在榜首;其中58家披露的交易金额达611.72亿美元。

  发生在不动产行业、能源矿产行业的交易宗数依次位列第二、第三名,分别有76笔、56笔交易,分别占比15.90%、11.72%。

  罗小军表示,从终极而言,消费升级推动产业升级,好的产品需要用更为有效率的设备进行生产,技术等战略资源获取成为驱动海外并购的强劲动力,无论是2014年还是2015年,海外TMT标的的并购交易处于首位,包括交通运输在内的制造业居于领先,云技术、大数据、智能制造、半导体芯片都成为热门并购标的。

  国企和非国企表现各不相同。在晨哨网数据中,若按照交易宗数比较,非国企2015年共有367宗,占年度总交易宗数的76.78%;若按照披露金额大小比较,国企则以总计约1325.30亿美元,占据年度总披露金额的58.41%。

  罗小军认为,这本身是中国经济市场化取得进展在海外并购领域的体现,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国民经济命脉领域,民营企业在竞争性领域获得充分发展的结果。“民营企业决策流程短、效率高,决策者风险和收益对称性强,因而对市场相应敏锐迅捷。”

  在张伟华看来,国企具有资金优势,对行业理解深刻。“国企很少做财务投资者,更多进行产业投资,因为他们对国内产业格局了解,可以从产业角度发掘目标资产的优势,同时在融资上能得到更多支持。此外国企较早时期进行海外并购,海外交易经验充分。”

  从标的所在地理位置来看,2015年度西欧、北美与东亚是中资海外并购的最热门区域。根据晨哨网统计,披露金额分别为1056.72亿美元、543.23亿美元和197.23亿美元。美国、瑞士和英国占据中国海外并购前三大热门目的国,涉及金额分别为521.47亿美元、481.06亿美元和346.58亿美元。

  罗小军解释,北美一直是全球并购最为活跃的地区,对于中资而言这几年欧洲成为第一并购目的地,主要是由于欧洲资产价格处于底部区域,而欧洲发达经济体的优质产能和技术,正是中国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所急需,欧洲先进制造业、奢侈品,成为中资企业的宠爱。

  而在并购交易方式方面,2015年公司的跨境并购手段多元化。张伟华表示,“中国公司在交易方式处于更加主动、激进的状态。并购故事没有以往平铺直叙,资本血腥性和灵活性更多体现在并购交易里面。”

  他向记者具体地分析,“过去是以买资产为主,现在发展为一家公司到不同的地区/国家进行公司或上市公司并购,并且对当地规则非常熟悉。过去一开始较少考虑全盘收购,往往是先做合资,或者增发一点股份先进去,现在做法就显得大胆以及更加激进。过去是友好收购,但如今有些中资企业也开始做恶意收购了,譬如 中联重科 介入了特雷克斯和芬兰科尼集团的合并交易,严格来讲是带有恶意性质、不请自来。过去中资企业多用自己资金进行交易,或者向银行借贷,现在民营企业运用杠杆手法娴熟。”

责任编辑:21世纪经济报道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