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业内

旗下栏目: 科技要闻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烧友实测COOLHEAR V1真的比Beats好,但那又如何?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中国经济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09

  在京东上众筹了个COOLHEARV1耳机,999元,下单时想的无非两样:1、看着指标很不错,宣传视频上还有南京大学声学所的支持;2、我是乐于见到国货电子产品的成长的,家里人包括我用的都是华为手机,从Mate2、P6、……一路走来,尽管当时有很多不如人意,但没有那时候国人的支持,又怎会有后来Mate7的一仗功成誉满全球呢?  

  只是,货到之后,我有两个未想到:一是没想到降噪实力真的如此强大,现在午休已经离不开它了;二是做工、手感包括包装等,都挺上档次的,完全没有那种“贪便宜买了个货不对版”的感觉。在朋友圈吹捧了一下之后,某位小朋友不信,非要把他用过年攒的红包买的BeatsStudio2.0发给我,让我“领略真正的国际品牌”。他是某NBA球星的粉丝,看着偶像戴着Beats出现在全明星赛场,自然也成了Beats的拥趸。这只Studio 2.0在京东的行货标价高达2288元,足够买两只V1有余,我也很想探究一下他们的差距在哪。  

  两天后,我收到了小朋友发过来的耳机。我得以将两只耳机,从包装、配件到降噪效果等做个大致的比较。虽然也用了十几年的耳机,算得上是半个烧友。但对于音质那一套玄学,也并非绝对迷信。如果抛开音质不谈,也不故弄玄虚搞什么测试图表啊曲线啊听感之类的,就实事求是从以下两个部分来比较:开箱分析和降噪主观感受。  

  一、开箱对比:

  图01  Beats Studio 2.0和COOLHEAR V1包装正面比较。后者的包装比前者大不少,高度差不多;两者的正面设计都比较简约清晰

  图02  Studio和V1包装背面比较。两者布局差不多,前者有五国文字,要点以阐述功能为主。V1上的耳机描述只有简体中文和英语,突出了耳机的专业性——3D和降噪

  图03  拆开外皮。V1包装盒采用灰底烫银字,而studio则只在盒子上加个Beats的图标。无论是纸张还是印刷,都是V1更用心

  图04  Studio的包装纸盒是扣在一起的,打开后还能见到一张薄纸印着“The Original Remastered”字样。而V1的包装盒侧面揭开,硕大的个头迅即将背景沙发占满了……同样的,V1的盒子上面还有一块设计简约的硬纸板,拆到这里,Studio用料上还是不如V1!

  图05  拿掉覆盖物,都能看到一个便携盒子。虽然两个便携盒子的材质基本一样,但Studio耳机采用的是折叠设计,便携盒比V1的小很多。就这一点来说,Studio确有过人之处

  图06把Studio打开折叠,可以见到它的弧度比V1更大,可能会比较“夹头”

  图07  Studio和V1的配件包。前者包装整齐,可没有便携袋,线拿出来之后就只能放在耳机便携盒里。V1的配件虽然少一点,但便携袋是非常实用的

  图08接上耳机线的Studio 和V1,左边是激情,右边是恬静  

  小结:COOLHEAR V1的包装大气、用料不错,是有大厂风范的;但和Beats相比,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需要继续努力,单就包装、设计而言,Studio 2.0比V1贵,是完全没问题的。  

  二、佩戴及降噪主观感受  

图09打开降噪时,V1显示绿灯,Studio是5盏带电量指示的蓝灯  

  戴上Studio,马上感觉比V1重得多,而且夹头,所幸包裹还算舒服,不然脑袋真要抗议了!打开降噪……打开……我摘下耳机,确认已经打开降噪,再戴上,似乎没什么分别啊!按着开关试了很多次,总算感受到周围人声的确听起来瘦了一点,但该听到的不该听到的都还在,完全没有V1打开降噪时的“哇喔!好安静”的惊艳。为了确认我是否错觉,我再戴上V1,打开降噪,喔!那种突然间宁静的惊艳感觉又回来了!  

  差别这么远?!忍不住找出说明书想看看降噪参数,没有;上网搜,依然没找到。就是说,Beats只告诉我Studio“有”这个功能,但这个功能“怎么样”,还需要自个儿体会。更离谱的是,我似乎听到了嘶嘶的电流声!不会是我弄坏了吧?!赶紧百度看看有没有跟我一样的经历,原来其他评测里,也是能听到这个现象——一只降噪耳机,在降噪打开时不仅没有有效降噪,还能产生噪音?这要在其他领域,得划到伪劣产品的范围了吧?此刻,打开包装时对Beats的好感,已经荡然无存了。  

  戴了10分钟,重、夹头、降噪太差、有底噪……我只好把它摘下,顺手挂在脖子上。哎呀,Studio的弧度,挂脖子实在太合适了!2288,买了个能响的项圈,还是塑料的,我要是这样回复那位小朋友,估计要绝交了。但和售价不到一半的V1相比,就降噪的效果和舒适度而言,就好比野球场的耍着玩和林书豪的差距一样。  

  借了来,放着也是放着,不如听听声音吧。将自带的耳机线接上并连到电脑上,打开降噪(不打开降噪没有声音,这个设计跟V1是一样的),顿时眼睛都直了:嘶嘶的电流声变成沙沙声,大了好多!从声卡上拔下来,沙沙声小了一点,但依然是很明显的;把耳机线从耳机上拔下来,噪声回到了一开始的嘶嘶声。  

  为了说明这个情况,我还是列个表吧:  

  再比较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了。我将Beats Studio 2.0摘下来,小心的将包装复原,填了快递单,发了回去。“潮牌”对“科技”,2288元对999元。Beats Studio比COOLHEAR V1,究竟贵在哪里?商业上的事情我不懂,但我想我以后再也不会碰这个牌子的耳机了。

(责任编辑:王蔚)

责任编辑:中国经济网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