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业内

旗下栏目: 科技要闻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创新文化要筑牢科学精神根基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科技日报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09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新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调动全社会创业创新积极性,汇聚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我觉得,这段话是对创新与文化关系的一个很好的概括。历史经验也表明,文化是发展的根基,创新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引领。只有催生富有理性、活力和创新意识的民族文化精神,才能实现蓬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成就常态化、规模化的科技创新。创新文化必须回归到文化的创新,这是逻辑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求,而科学精神的弘扬无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为关键的角色。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实证、求是、理性和批判,这是一切创新创造的精神源泉。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最具价值的成果,它源自科学活动,但又超越科学本身,它使科学具有了重大的大众文化价值。由于近代中国未能经历科学革命的洗礼,缺乏科学精神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大缺陷,科学精神的匮乏产生了创新乏力等诸多问题。当前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就是让科学精神嵌入传统文化的基因,渗透到人的心灵并成为人性的组成部分。

  科学传播与普及无疑在科学精神的弘扬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任务和目标就是追求全面实现科学的工具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启迪民智,提升国民素质,建构民族新文化。学者指出,科学传播与普及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实用型,它普及实用科技知识,促进人的生活和工作质量改善。第二种是公民型,它让公众理解和运用科学,民主地参与科技决策过程。第三种是文化型,它引导普通大众欣赏科学及其科学文化。遗憾的是,我们生活中的科学传播普及活动有意无意地过多局限于第一层次——当然这里有针对不同人群科普内容轻重缓急的考量,但也有认识和策略上的误区。

  例如,在我们的科普工作中常常听到一个口号——以公众需求为导向,这无疑体现了科普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却不能由此自我设限。科普不应仅仅只为满足公众现实需求而存在,它还有引导公众的责任。因为,现实社会中把科学看作一种没有功利色彩的纯粹爱好的人还为数尚少,普通公众的需求不可避免带有个人实用特点,也偏爱娱乐和消遣层次上的东西,而这些显然不是科学的全部。科学中更多的是朴实的观念、思想、逻辑乃至崇高的科学精神,它们不可能总能转化成喧嚣和热闹,如何让公众自觉地欣赏科学实在是个重大的课题。

  要让科学精神内化于人心,科学必须要有感染力,如神父布道般的道德宣教显然是行不通的,那样的科学恭而不亲,敬而不爱。只有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科学才是可亲可爱的科学。科学精神很难脱离人类其他精神而独立存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只有融合传播,不分彼此,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的全部心理期待和精神需求。

  科技是强国之用,文化精神方乃立国之本,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崇高境界在于将科学的精神气质融入民族文化的血液。这需要科学传播普及者高超的技艺,不断超越自我。唯有宽广的人文视野才能成就科学传播与普及的成功,才能将科学精神铸成大众文化的锋芒,成为创新发展最牢固的文化根基。

(责任编辑:王蔚)

责任编辑:科技日报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