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文化新闻眼

旗下栏目: 文化新闻眼 文化地图 产业政策 文化视野

音乐剧《烽火·冼星海》获好评 编剧陈晓琳是个"金话筒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羊城晚报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07
原标题:编剧陈晓琳是个“金话筒”

《烽火·冼星海》舞台场面相当壮观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之作——广东大型原创音乐剧《烽火·冼星海》自去年9月首演以来获得无数好评。本月14日、15日,该剧将在广州再度上演。随后,剧组将于3月25日和26日奔赴北京,把这部广东原创音乐剧带给全国观众。

《烽火·冼星海》由全国金话筒主持人金奖获得者、广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兼策划人、撰稿人陈晓琳担任编剧。在主持界,陈晓琳是厉害人物;但在编剧界,她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人,说到大型戏剧的剧本创作,《烽火·冼星海》还是第一次。而陈晓琳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冼星海。

犯了“考据癖”

羊城晚报:为了写这个剧本,你做了什么准备?

陈晓琳:接到任务之后,我开始看大量跟冼星海相关的作品,包括电视、电影、话剧,当然还有他的作品音乐会。我读完了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他的传记。其中有一套六本的《冼星海全集》,每本都像字典那么厚,包含了冼星海的书信、日记、理论文章、影集等等。我重点看了日记和书信部分,从中找寻冼星海的故事。另外,我还采访了不少研究冼星海的专家学者,其中包括星海音乐学院研究冼星海的专家罗广平副院长,也找到了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

羊城晚报:创作中如何把握史实和文学创作的平衡?

陈晓琳:我特别不希望《烽火·冼星海》在史实方面受到诟病,所以一开始写剧本的时候有点太拘束了。后来我看了一个著名导演的采访,他谈到历史剧的创作不能过分拘泥一些小细节,让我很受启发,于是对剧本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今年3月即将演出的新版就比去年的旧版更突出了冼星海的爱情。当然,这些创作仍以史实为基础。比如,剧中有六个主要角色——冼星海、冼妻钱韵玲、诗人塞克、诗人光未然、诗人桂涛声、热血青年王晓歌。前五个都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王晓歌则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但她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在资料搜集当中,我们发现了跟冼星海学过琴的王姓男学生,这位小王介绍冼星海读了《抗战中的陕北》和《论持久战》这两本书,才让冼星海下定决心,放弃武汉国民政府的好待遇,前往延安。而为了增加戏剧冲突,我们把王晓歌创作成一个女学生,塞克喜欢她,她却暗暗倾慕冼星海。

羊城晚报:书写冼星海这种历史人物,很容易陷入脸谱化的困境。你如何将冼星海写得有血有肉?

陈晓琳:在创作之初,主创团队的方向就是——不要写一个高大全的冼星海。现实生活中的冼星海当然不是一个完人,他的日记也经常记录自己今天又发脾气了,等等。

选取女性视角

羊城晚报:《烽火·冼星海》上半场和下半场都以冼星海给母亲的家书作为开端,为什么这样安排?

陈晓琳:我们在冼星海本人的书信以及后人对冼星海的回忆文章中都发现,他对妈妈的感情胜过任何人。但我也考虑到:在这样一台青春群像戏中,如何让冼星海妈妈的出现不显得突兀?于是就设计了以家书作为串联全剧的线索,借此交待冼星海不同时期的心态变化。

羊城晚报:该剧聚焦冼星海的内心情感变化,不少地方都表现出很明显的女性视角。你是怎么理解冼星海这个人物的?

陈晓琳:我没有必要、也做不到站在男性的角度看冼星海。当然我有时候也担心,这个人物会不会缺乏一些伟大人物的气息?但最后还是希望通过他的内心变化展现其成长历程。当时冼星海从法国留学后回到灯红酒绿的上海,百代唱片公司请他写一些靡靡之音,一个月能拿到200块大洋,要知道当年在上海一个月靠2块大洋就能活得不错了,但他知道国家正处在危急存亡之际,于是他拒绝了。在认识了塞克、光未然等文学青年之后,他认识到自己可以做什么,就是用音乐来唤醒国民。于是,他从上海到武汉再到延安,最后终于创作出《黄河大合唱》。

羊城晚报:《烽火·冼星海》第二幕里,冼星海的黄河婚礼很浪漫……

陈晓琳:哈哈。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冼星海看到黄河,觉得特别震撼。那时候的他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梦想,希望把民族的精气神写出来,展现给世界。当钱韵玲看到未婚夫才情迸发,她激动之下说出了“我们结婚吧”,于是就有了那一场黄河边上的婚礼。

羊城晚报:剧中有个贯穿全剧的符号——一首广东观众耳熟能详的民谣:“鬼叫你穷啊,顶硬上……”这个灵感是怎么来的?

陈晓琳:总导演一开始就提出,希望全剧有一个能让观众记住的广东符号。后来我们选定了这首民谣。这是冼星海很小的时候,他母亲教会他的一首劳动号子。我特别期待这个月到北京演出时,能把这种浓郁的广东元素展现给观众。

链接

“金话筒”跨界当编剧

在主持界,陈晓琳可以说是“功成名就”。她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之后加入广东电台,1995年拿下了全国金话筒主持人金奖。1997年,她加入广东电视台,担任大型晚会主持人,并拥有了广东电视台有史以来第一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新闻栏目《晓琳话九州》。2002年,她却毅然辞职,远赴澳洲求学。她说:“我当时三十来岁,觉得再不出去读书,年纪就大了。”陈晓琳一直钟爱文学和戏剧,在澳洲期间,她除了读书还坚持做了一件事:“澳洲有那种video village(影视小镇),在那里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电影。我曾经连续200天每天都到那里看一部电影。”

2014年年底,《烽火·冼星海》总导演谭颖找到陈晓琳,希望她来担任编剧。从2014年年底她接到任务,到2015年9月该剧公演,只有不到一年时间。陈晓琳全身心投入到剧本的创作中,为此还推掉了一档电视节目。对陈晓琳而言,《烽火·冼星海》是一次难得的创作体验:“写冼星海的时候,我进入一种特别纠结、恍惚的状态,连我先生也忍不住跟我说,让我别太投入。”去年,《烽火·冼星海》公演之后得到好评,终于让陈晓琳放下心头大石。她表示,接下来还会继续挑战编剧工作。

(羊城晚报记者 胡广欣)

责任编辑:羊城晚报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