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观点

旗下栏目: 军事 经济 观点 网络 游戏

“口碑教授”折射高校职称评聘机制弊端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中国青年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11

  2016年1月7日,河南大学内一场特殊的聘任仪式引发社会关注。退休3个月后,教师常萍被学校返聘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她知识渊博、语言精彩且诗意,授课时激情澎湃,专注投入更是鲜有老师可比。成为“传奇”的是常萍从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甚至“两拒《百家讲坛》邀请”。“我只希望回归到本然”,“不喜欢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她的“黑白两色世界”唯有教书和读书。她的讲课实录被总结成“常萍语录”流传于网络,民间则一直称呼讲师常萍为“口碑教授”。(2月15日《北京青年报》)

  常老师在32年工作生涯中,执着于课堂教学,醉心于读书问道,两者二位一体,成为她“诗意栖居”的存在方式。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凭此并不能断定她是在跟长期以来的大学教师评价机制“较劲”。而两拒可能在央视“亮相”的机会,则鲜明地确证了她有意远离媒体,追求宁静、自由状态的无为理念。

  常老师被返聘副教授,初始因素是其讲课语录在网上热传,引起了其供职的河南大学注意,“从网络中了解到了大家对常萍老师的评价”,然后“点名”听课并加以“近一年的了解”,最终得以副教授职称返聘。之前,河南大学也从未为某一位教授单独举办过聘任仪式。由此看来,河南大学的现有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中,似乎并没有让常老师在工作中自然晋升和聘用的设计安排,这只不过是一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特别行动。其中的积极意义固然有,但深层问题并没有解决。

  教学和科研,谁当为主,谁应居次,还是二者兼顾,争议一直存在。而反观大学教师职称评审,却有着高度的统一,几乎形成了打不破的“铁律”,那就是,很少有分为“教学(或科研)型"教授、副教授的做法。而职称评审方法单调、标准死板的表象背后,暴露的是教学评价机制的弊端。不管你课上得多么精彩,学生多么认可和喜欢,倘若没有达标的论文论著等等,你就永远戴不上“教授”的帽子。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科研成果可以同职称晋升划等号。

  本质上,大学里真正优秀的课堂教学,往往有着浓厚的学术性特征,没有大量深厚的研究准备,就不可能有多年连连的教学精品课。因此,“学术性教学”与专业的学术科研至少应该具有同等地位,教学研究成果与专业学术研究成果更不应孰高孰低之别。而且,一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投入之心力智慧很难说一定少于一篇学术文章,在教书育人的角度上,意义可能更大。

  大学,承担着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教师职称评聘也应当在这个功能体系下展开改革。已经有个别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实践教师职称分类评审。例如,把教师分为教学为主、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社会服务与推广等四种类型,开展分类评审。但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整体大环境下,对“教学”内涵认识不足以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等因素,都大大制约了这些“局部改革”的质效。加之尚无相关顶层设计,“教学型教授”还不能大面积普遍地“开花结果”。在这方面,愿“口碑老师”的遭际能再一次提个醒,并对这一改革进程有所促动。(茅亩)

责任编辑:中国青年网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